日期:2025-06-26 12:18:49
大字行草的临摹,能像小字那样“抠”吗?
当然可以,但问题对于在对细节的理解上,这种细节又会回归到对书家书写动作、习惯及其表现出的筋骨肉血等审美要素的理解上,因此实际上是有难点的。
王铎的立轴作品,除了对“线”本身的理解之外,还有水墨、以及“筋节”、空间等等方面的理解。
▲王铎行书自作五律诗轴《家中南涧作》,纸本,162.5×40厘米。 释文:家磵谁登眺,天寒草木稀。雨余孤岫出,日暮众禽依。诸郡寇仍紧,三年人未归。石坛偃卧否,处处野棠飞。家中南涧作,得老亲家正。王铎
书友老艖这件临王铎的作品,已经从“抠抠搜搜”的状态中走出来,能对王铎的气象有所感受,特别是“礀”、“登”、“孤”、“石”、“坛”等字颇见功力。
然而对比王铎原作,就显得气场和骨力都有不足。
首先是对线条上,对筋力的表现上,如“谁”字,尽管以中锋使转达到了基本要求,但线条过多的“晃悠”,削弱了骨力与筋力,前者是力感,后者是韧性。通篇 这样的问题很多。
有一部分人觉得王铎的书法和清代的碑派是一回事儿,尽管在审美上有相似之处,但在技法原理上始有差别的。
再如“否”字,艖兄颇知笔势路径,但在用力的方式上与王铎并不是一回事儿,如“丿”划的病态,随之反捺圜转中的用力也不得王铎的筋力,也就是说在发力节奏上这两笔能够窥探出该兄的一些不好的习惯。
除了“晃悠”,艖兄对于王铎这件作品中,“方”的理解多有视而不见,一味的“圆圈”和“晃悠”,产生了流滑的感觉,削弱了作品的骨力和精神,以及方圆并用的空间趣味、难度。
含糊不清的用笔也把王铎缠绕中的空间趣味搞得很难受,局促、迫塞。王铎“野”字以笔锋的筋力将空间分割成大小、形状各异的空当,笔简而形繁。
另外。艖兄这件作品的“流”,也要注意水墨与书写材料间的关系,整个明清,工具和材料本就是成就书风的重要因素,王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“阻力”感为其筋骨的表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。
如果以机制毛边纸和练习墨的“流畅”觉得没法驾驭,往往不能获得所谓的“手感”,你可以再加工一下。
好,那行,今儿就说到这。
股票配资合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