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9-28 05:33:11
文|文人
9月中旬,耶路撒冷与利雅得同时成了焦点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会见来访的美方高官后,又把话题扯到外部宣传上;社交平台上冒出“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防御同盟”的说法,一时间传得很快。很多人把两条线索拧在一起,觉得这是同一盘棋里的两步。先把话摆清楚:哪条是公开确认的,哪条还只是传闻,要分开看。据路透社和沙特通讯社SPA的公开通稿,近几天沙特并未发布“防御同盟”级别的条约文本。
先说以色列这头。围绕加沙的战火和舆论拉扯,最近一周媒体上出现了以方对中方表述的关注,京报网等内地媒体也报道了中方的回应,强调客观、公正、不选边。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网站多次发布对不实说法的澄清,立场一致。这属于你来我往的口头掰手腕,先记下。简评一句:把国内外舆论矛盾外溢,短期能聚拢内部情绪,但对缓解周边紧张没用。
再说“沙特—巴基斯坦防御同盟”的说法。到发稿时,两国政府官网、SPA、巴基斯坦军方ISPR都没有对外公布类似“共同防御条约”的正式文本;路透社、法新社也没有发出确认快讯。因为这个,媒体通常把它归在“传闻或未证实报道”。同样需要提醒的是,真要有这类条约,按惯例会有联合声明、条文编号和议会程序。没有这些,就只能当作观察点,不能当作已定局。
但两国的军事合作确实很深,这点有案可查。1991年海湾战事期间,巴基斯坦派兵协防沙特本土;此后多年,双方常态化军训与演习不断,代号“阿勒萨姆萨姆”等联合演练每隔几年举行一次(ISPR公开资料)。2018年,巴基斯坦再派一批部队赴沙执行训练与顾问任务,巴方明确说“不参与域外作战”(路透社2018年2月)。这些都是打底的事实。简评一句:基础够厚,所以才容易被解读成“要走到条约那一步”。
还有一次关键分歧发生在也门。2015年沙特组建联军打胡塞,巴基斯坦议会投票不派作战部队,只提供培训和情报支持(巴基斯坦议会记录、BBC当年报道)。这说明两国再铁,也会算账。现在沙特和伊朗已经在北京握过手,去年3月复交开始降温对抗(中国外交部、SPA 2023年3月公报)。因此,贸然签一纸“谁打你我就上”的协议,政治成本很高。
经济这块,沙特近年确实救过巴基斯坦的急。2023年IMF给巴基斯坦批了30亿美元短期安排前,沙特向巴央行注入了20亿美元存款;随后又承诺推动投资,金额在50亿美元量级(IMF、路透社2023年7月)。另外,沙特长期提供延迟付款的石油,缓解巴方外储压力(巴财政部通报)。巴基斯坦通胀在2023年一度冲上30%以上,2024年中回落到十几到二十出头的区间(IMF、巴统计局)。简评一句:钱和油是真金白银的纽带,但它不是军事同盟的同义词。
沙特自己的安全算盘也在变。美国把精力更多放到印太,沙特就想多找几把伞,于是和美方谈“更牢靠的安全安排+民用核能支持”,还把对以关系正常化捆在一起谈,但加沙战事让这条线暂停又重启,反复拉扯(华尔街日报、白宫简报2024年多次提及)。同样,沙特买武器也在多元化,既看美欧,也买中土装备,比如翼龙系列无人机、土耳其“阿金吉”(CSIS、土耳其国防工业局公开信息)。这说明沙特想把风险分散开。
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不用多说,外界常叫“铁杆”。中巴经济走廊公布总盘子在620亿美元量级,已落地的电站、交通等项目约在200多亿美元区间(巴规划发展部、新华社历年综述)。军贸上,巴海军接收了中国的054A/P护卫舰,常规潜艇项目也在推进(巴海军新闻稿)。巴基斯坦自研的枭龙战机是与中方合作型号,伊拉克在2024年宣布采购(伊拉克官方、巴媒)。但目前没有权威渠道显示沙特已下单“50架枭龙”,这一点需要和坊间区分开。
站回大局面上如果“共同防御”真落地,受影响的首先是伊朗、以色列和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事安排,然后是中国与海湾的经贸通道安全。沙特与伊朗刚复交,利雅得不愿再把火烧回去;巴基斯坦正和IMF谈更长期贷款,也不想引来新的制裁风险(IMF、路透社2024—2025年报道)。更可能的路径是先把联合演训、军售、情报协作做厚,再看时机。简评一句:这更像是“先同车同路,再谈结义”。
回到以色列。加沙战事拖长,地区外溢不断,红海航道时断时续,黎以边境火力交替,伊以在今年春天还跨境打过一次导弹与无人机(多家媒体实况报道、以伊两国官方通报)。在这种状态下,内塔尼亚胡把火力指向中国和卡塔尔的说法,更多是政治话术。卡塔尔在斡旋人质方面扮演了窗口,中方在多边场合反复呼吁停火与谈判(卡塔尔外交部、联合国会议记录)。简评一句:该谈的窗口在这儿,骂街解决不了越境火力。
再看传闻的时间点。每次到停火谈判卡壳、或大国表态摇摆的时候,社交媒体就会冒出“某某结盟”“某某断交”的爆料。原因很简单,相关方都想用舆论给对手上强度。同样,这次沙特—巴基斯坦的说法,正好踩在美沙谈判、美以龃龉、伊以摩擦的交叉口。我们要做的是把确认和未确认的分清,再去看各方的真实需求。
还有一条容易被忽视的线索。沙特“2030愿景”推进到关键阶段,需要稳定投资和技术;巴基斯坦则盼着出口、汇款和港口走廊提速。两国把经贸和安全一起谈,是常态;但把它写进“任何对一方的攻击视为对双方攻击”,就不是常态了。按照两国以往的政治风格,更像是先设“最高协调委员会”,再一步步加码(2019年沙巴最高协调委成立,沙特政府公报可查)。
以色列方面的算计也很直白。内塔尼亚胡政府在欧洲法庭案子、联合国投票、与邻国关系上承压,就更需要外部话题来巩固支持。指向中国这样的远方大国,既能回应国内强硬派,也能试图搅动海湾国家的态度。问题在于,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盘子太大,单靠喊话撬不动。沙特与卡塔尔各有算盘,更看重能落地的项目和安全收益。
把镜头拉近一点。利雅得外交部门口,午后的地面很烫,来办事的队伍从大厅拐到安检门,制服警员来回维持秩序,走廊尽头摆着“2030”的蓝色展板;不远处,巴基斯坦社区的小餐馆正准备傍晚高峰。两国是把合作写进条约,还是继续“多做少说”,谁会先把真消息摊在桌面上?
信息来源(部分):路透社;沙特通讯社SPA;巴基斯坦军方ISPR;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;中国外交部与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网站;联合国公开会议记录;CSIS与多国国防部门公开资料;BBC、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公开报道。
股票配资合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