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6-18 22:01:13
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胜利之一,诞生于欧洲近五个世纪以来最严酷的冬季。十八世纪初,沙皇彼得大帝巧妙地利用了这场“冬日魔法”,成功击退了向莫斯科挺进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强大军队。1708至1709年的冬季寒冷到了何种程度?传闻中,飞翔中的鸟儿甚至会因极寒而结冰坠落。查理十二世率领的4万多名士兵,很快便因严寒与饥饿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。彼得大帝的军队则乘胜追击,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彻底击溃了这支被冬季削弱的瑞典军队,从此终结了瑞典帝国对俄罗斯的野心。
瑞典军队既不是首支,也不是末支在俄罗斯边境被“寒冬”蹂躏的欧洲部队。广袤无垠的欧亚大陆,冬季的恶劣环境屡屡导致强大军队的覆灭,成为俄罗斯天然的防御利器。几个世纪以来,极寒的天气往往使得装备不足、补给线拉长、准备不足的外来军队纷纷败退。如今,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步入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,种种迹象让人不禁猜测,这一次冬季的考验将使哪一方承受最沉重的代价?
欧洲最为著名的冬季惨败发生在1812年——距离波尔塔瓦战役一个多世纪后——那时,拿破仑庞大的军队在莫斯科遭遇惨败。俄罗斯采用的焦土战术——即在撤退或前进时摧毁一切可用资源以阻断敌军补给——让法军撤退途中无食物无住所,严冬因此变得更加致命。然而,真正的灾难始于更早的阶段。拿破仑军队于1812年6月跨越普鲁士与俄罗斯的边界尼曼河时,兵力接近50万,却因夏季的酷热、疾病、饥饿和疲劳迅速削弱了三分之一。尽管如此,拿破仑仍坚持带领部队挺进莫斯科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残酷的冬天成为了入侵者的克星。拿破仑在莫斯科耗费了整整五周,期待沙皇的投降。直到10月19日,法军才开始撤退,此时士兵们依然身着轻薄的夏季制服,许多人丢失了行李,沿途几乎没有任何食物补给。法国骑兵难以抵挡习惯严冬的俄罗斯哥萨克游击队,后者骑着毛茸茸的小马,穿梭于风雪中。而拿破仑的战马和拖车马却因寒冷和缺乏草料纷纷倒毙。饥饿的士兵甚至会在马匹尚未死亡时宰割马肉。逃兵或投降者命运凄惨,复仇的哥萨克骑兵持长矛追击,甚至农民也拿镰刀残忍屠杀法军。到12月初,拿破仑担心政变,亲自弃军返回巴黎,他的军队已伤亡近40万,昔日不可一世的辉煌名声荡然无存。尽管俄罗斯付出了20万士兵的巨大牺牲,但依靠这场冬季“魔法”,他们最终赢得了胜利。
又过了半个世纪,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俄罗斯士兵们再次踏上艰难的冬季战场。1915年至1917年间,东线的士兵们穿越白俄罗斯、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,他们在战壕中的生活极为艰苦,甚至可以说是非人道的折磨。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形容这些士兵:“他们把自己掘进泥土中,生活在雨雪交加和污秽之中,环境狭窄,疾病缠身,宛如野兽一般苟且生存。”许多人连靴子都没有,只得用桦树皮编制的韧皮鞋应急,前线的救治设施极为简陋,伤员得不到应有的医疗照顾。
俄国内战(1917-1921年)时期,冬天的苦难更加惨烈,尤其是对那些逃离战乱的难民来说。1919年冬季,白军统帅高尔察克的部队在西伯利亚溃败,导致西伯利亚铁路堵塞,局势极为恶劣。到12月中旬,新尼古拉耶夫斯克(今新西伯利亚)这座工业重镇陷入了斑疹伤寒的流行,所有可用的马匹、手推车和雪橇均被征用,绝望的人们只得徒步逃亡。英国军官布赖恩·霍罗克斯描述这次大规模撤退为“世界上最悲惨、最绝望的景象之一”,许多人在雪地中倒毙,难民们挤满了马车,寒风刺骨,温度降至零下30摄氏度,货车上几乎没有任何供暖设备。
与此同时,白俄罗斯、捷克和波兰的指挥官们为部队列车的优先权争得不可开交,而饥饿冻僵的难民们则不断倒下。一名官员记录,西伯利亚的某些火车站每天都要卸下数百具死于寒冷和疾病的尸体。“难民们像木柴般堆积在车站,”另一名警官写道,“幸存者沉默寡言,唯一的念头就是远离布尔什维克,逃出生天。”
在以酷热夏季闻名的北高加索地区,冬季的气温有时会在不到一小时内骤降超过30摄氏度。1920年2月,德米特里·巴甫洛夫将军率领的骑兵师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困在开阔草原上,近半数马匹冻死。然而,人员损失更为惨重。一名哥萨克军官回忆说:“我们在草原上留下了数千名冻死的同袍,暴风雪掩埋了他们。”巴甫洛夫将军无视气象警告,最终自己也严重冻伤。
进入20世纪,欧亚大陆的冬季不仅对士兵和马匹构成严峻挑战,也对武器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,有时甚至对苏联军队不利。1939-40年的冬季战争中,苏军未能击败芬兰军队,后者凭借更为灵活的冬季战术和身穿白色迷彩的滑雪部队,在森林中发动闪电袭击,神出鬼没,令苏军束手无策。
吸取教训后,苏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加速机械化建设,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部队,并研发出适用于极端气候的特殊润滑剂。这些改进成为1941年12月苏军在莫斯科防线上抵挡德军进攻的关键因素。德国军队和空军都未作充分准备,不得不点燃发动机附近的火堆以解冻车辆和飞机的机械部件。
德国士兵痛苦地称冬季为“苏联的天气”,羡慕苏联军装中的白色迷彩服和棉袄,认为其远胜于德军厚重的大衣。俄罗斯军事历史学家指出,苏军较低的冻伤和战壕足发病率,得益于他们采用分层亚麻脚绷带替代普通袜子的做法。反观德国士兵,由于长筒靴配备钢钉,热量流失更快,受苦更深。
1943年2月,当陆军元帅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最终投降时,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心理转折点。超过9万名德国战俘踩着冰冷僵硬的双脚缓缓走出这座城市。
“冬天的魔法”在苏联1945年最后胜利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。1月,苏军在维斯杜拉河发动大规模攻势,迅速挺进至奥得河。苏军气象预报员预测,在严寒过后将出现“异常冬季”,伴随大雨和湿雪,因此决定将1月12日定为进攻日,使坦克部队能在解冻前的坚硬冰面上迅速行动。
斯大林麾下的将领没有辜负期望。热情洋溢的伊拉克列维奇上校曾吹嘘:“我们的坦克比运往柏林的火车还快。”在试图跨越皮利卡河时,他不等架桥设备就命令坦克用炮火击碎冰层,直接横渡河床。坦克如破冰船般发出震天轰鸣,将冰层推开,驾驶员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。德国东部战线在苏联装甲部队的猛攻下溃败,苏军T-34坦克宽大的履带明显优于德国装甲在冰雪中的机动性。
二战结束后,苏联因冬季战争的卓越表现,在西方赢得了极高声誉。可是,20世纪90年代经济崩溃时期,军队陷入困境,甚至难以支付军官士兵薪资。应征者常常因口粮被私自出售而处于饥饿边缘,盗窃、欺凌和纪律涣散现象严重。车辆备件、燃料、灯泡、靴子乃至寒冬装备等物资纷纷流入黑市,令军队作战能力大打折扣。
俄罗斯的城市战术理念并非源于二战,而是依赖“大炮战神”将敌方城镇轰成废墟,这一策略在俄乌战争中仍然延续。2022年2月,俄罗斯发动“特别军事行动”,但在北约和美国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下,未能展现预期中的强大攻势。七个月灾难性的战斗后,俄罗斯实行“部分动员”,军服和装备短缺问题愈发突出,尤其是绷带匮乏,令人震惊——绷带在冬季战场上对于防止开放性伤口冻伤至关重要。
新任总司令谢尔盖·苏罗维金将军誓言严惩那些逃避战斗的士兵,很多人曾破坏燃料、武器和车辆,甚至自残或开小差。然而,俄罗斯军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——尤其是经验丰富士官的短缺——导致武器和装备维护不力,进一步削弱了战斗力。
当俄罗斯军队面对热食和补给短缺的严峻挑战时,乌克兰军队却得到加拿大和北欧国家提供的隔热迷彩服、带炉灶的帐篷和保暖睡袋的支持。随着俄乌战争进入更为严酷的冬季,这场战争的最终走向将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士气和坚韧意志。寒冷的“冬日魔法”这一次,又会青睐谁呢?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合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